close

加建項目中的防水節點設計
國內現有大量在原有建築物基礎上加建的項目。之所以改建,一方面爲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是爲創造出更優質的生活環境。但是,在加建項目中,防水系統的設計與施工,成爲整個建築設計重大難點之一。其難主要集中在加建建築物和原有建築物交接處的防水設計。

  國內現有大量在原有建築物基礎上加建的項目。塑膠板之所以改建,一方面爲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是爲創造出更優質的生活環境。但是,在加建項目中,防水系統的設計與施工,成爲整個建築設計重大難點之一。其難主要集中在加建建築物和原有建築物交接處的防水設計。

  衆所周知,防水系統的建立除了依靠防水單位安裝的柔性防水層外,更要求土建單位對剛性防水系統即抗滲混凝土澆築的重視。嚴格的土建施工質量將爲防水系統提供最基礎和最根本的保障。

  土建單位增加項目施工注意事項:

  1、對原結構構件基本不增加其負荷,且不改變原結構構件受力狀態。

  2、加建前探明實際構造。探焊條清地下水位,並降至最低結構以下。

  3、根據第二步,制定結構方案,需對開槽面進行可靠支護。

  4、確認土質,在不破壞原有防水層的前提下,沿全長開挖至基底,並留出操作面距離。

  5、目標構件強度達到100%後,再進行下一步工序。

  6、構件應作可靠支護,強度達到100%後,方可拆除。

  7、注意邊施工,邊觀察構件的變化。

  8、結構施工過程中,不得以超載狀態,將建築物的任何部分作爲著力點。

  9、建築使用過程中,應嚴格遵守設計圖紙所規定的房間活荷載限值。

  10、在原結構構件上進行的剔鑿鑽孔工作不得傷及主筋及周邊結構。

  11、後補基礎及基礎地梁混凝土強度等級C30。

  12、補強基礎植筋均應做拉拔實驗,並執行相應驗收規範條文規定。

  防水單位加建項目防水系統的建立:

  加建庭園造景項目防水層設置時狀態:原防水層已破損無法修複,或原有建築物防水年限已久,與新建建築物防水系統不能實現搭接、徹底交圈。

  遇到此類情況,應采用以下防水系統:卷材防水柔性背水面作爲第一道防水系統;PCC-501水泥基滲透結晶+抗滲混凝土底板組成的剛性防水作爲第二道防水系統;三道止水板作爲第三道防水系統;在加建建築物底板預埋注漿管,引至加建建築物底板以上,此部位爲在上述三種防水系統失效後補救措施。這就是“3+1”防水系統。

  一般情況下,“3+1”防水系統中前三道防水系統能有效的解決加建建築物與原有建築物防水難點,後一種補救措施在以鋁合金壓鑄下情況發生時使用:

  1、前三道防水施工不當,或者加建建築物爲多層結構以上的建築,結構沈降比較大,導致前三道防水系統失效;

  2、現場不具備將原有建築物底板部位挖出的條件,補救措施的實施就必須慎重考慮。

  “3+1”防水系統實施方案具體如下:

  土建單位將原有建築物得底板沿全長開挖出後,拆除原有永久性保護牆,剔鑿原有建築物底板混凝土墊層進深30cm,(注意保護原有防水層);

  1、將加建建築物底板防水連接端插入原有建築物底板,進深25cm;

  2、在加建和新建建築物的混凝土底板交接處安裝Ф100的PE泡沫棒,並且防水卷材在此部位空鋪並預留,提供結構沈降余量;(第一道防水系統)

  3、在原有建築物底板植筋後,表面鑿毛並清理,塗刷PCC-501水泥基滲透結晶;(與抗滲混凝土地板形成第二道防水系統)

  4、在加建建築物底板與原有建築物底板連接部位底板防水底端部位、中間段及頂端都應設置止水板,共三道。(第三道防水系統)

  5、在加建建築物底板預埋注漿管,引至加建建築物底板以上塑膠部位,然後臨時封孔,並做好標識及保護,待建築物使用過程中,由于結構的沈降等因素導致以上建築物防水層失效是采用注漿施工方法進行止水,達到堵漏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工程塑膠 的頭像
    工程塑膠

    工程塑膠

    工程塑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